王桂娥是舞鋼市武功鄉小柴庄村人,全家共4口人,2014年因缺資金缺技術被村裡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王桂娥沒有產生 “等靠要”思想,而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早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自己年輕輕的,有手有腳,咋能一直靠國家!”由於夫妻二人沒啥文化,既要打零工掙錢,還要家裡地裡兩頭顧,因此經濟收入上也就談不上持續穩定。2015年,作為武功鄉扶貧龍頭企業的河南天成鴿業面對全鄉招聘貧困戶到廠裡務工,在村裡推薦下,王桂娥來到離家僅1公裡的河南天成鴿業成了一名工作人員,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每天一大早,王桂娥就來到鴿場,給鴿子清理鴿舍、添加食物,添水換水。一見到王桂娥走進來,鴿子們就上下翻飛咕咕咕的叫起來,像是在和王桂娥打招呼。“在這兒上班幾年了,我對鴿子有感情,鴿子對我也有感情了,每次走進鴿舍給它們添加食物、換水、清理鴿舍時,鴿群都會咕咕咕的叫,像是在跟我打招呼呢。”看著眼前的一幕,在河南省舞鋼市天成鴿業當飼養員的王桂娥開心的說。由於鴿舍封閉比較嚴實,鴿舍內味道比較重,尤其是夏天,進去一趟衣服都會被汗水浸透,但王桂娥干的樂此不彼。“騎車四五分鐘就到了,等於就擱家門口干活,一月工資2000多元,活也不累,你再嫌東嫌西,那就太作了!由於王桂娥不怕臟不怕累,現在她自己一個人負責一棟鴿舍(2000對鴿子)的日常飲食起居,工作地點也從青年鴿棚調到了生產車間。工資也從最初的15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2000多元。“我擱這也干四五年了,也掌握了一定的養鴿技術。雖然脫了貧,但養鴿的市場前景那麼好,鴿場又對個體養殖戶實行鴿種供應、全程技術服務、后期回收等一條龍服務,下一步我准備在家建一個鴿舍自己養殖,收入會更高更穩定。”王桂娥一邊清理鴿舍一邊憧憬她的理想。身后 “鴿”聲陣陣唱響她的脫貧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