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乡:飞“蝗”腾达路,擦亮“产业兴旺星”
马文召的蚂蚱养殖大棚与平常经常见到的大棚不同,棚子只有80平方米,全部使用透气的纱网和塑料膜覆盖,一亩地可以容纳6个棚子,远远看去,一排排大棚甚是壮观。拇指粗的蚂蚱在大棚里四处蹦跶,漫天飞舞,耳边尽是“沙沙沙”的扑腾声。
“今年蚂蚱的市场行情还不错,山东客户来家门口收购,前两天刚问过价格,每市斤不低于12元,我这第一茬蚂蚱大概还有一星期就可以卖了,预计这第一茬能收入三四万元。保守计算今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马文召介绍,他的蚂蚱养殖场是在2020年建的,占地3.5亩,一共建了33个棚,开始养殖的时候,也是遇到很多难题,后来与外地的公司签订了合同,定期来到马文召的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他也经常学习养殖技术,蚂蚱的质量和产量都上去了,根本不愁卖。
“蚂蚱的繁育能力较强,生长也很迅速,一年可以养4-5茬,第一茬因气温较低大约需要55天左右,第二、三茬,随着温度升高只需要38天左右就可以收获。”谈起蚂蚱养殖,马文召如数家珍,“蚂蚱喜欢吃尖叶的青草,并且食量很大,因此要配种一些饲草,我就联系村里找一些不太好的荒地进行种植‘冬牧70、墨西哥玉米草、大象草’等品种,有时饲料跟不上还要加点麦麸子。”
“我养殖的蚂蚱学名叫‘东亚飞蝗’,个头足够大,蛋白质高、甲壳素高,外地的客户都是抢着要。”马文召脸上充满了自豪。“养殖蚂蚱就是个辛苦活,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蚂蚱的生长周期也比较短,只要达到了蚂蚱生长所需的温度,产卵、生长就都不是问题。”
“我以前一直种植香菇,这两年看到文召的蚂蚱养殖弄得风生水起,就改了几座香菇大棚用来养殖蚂蚱。香菇棚比较大,文召就帮忙设计了电动板车和轨道,喂饲草就坐着板车,可方便了。平常时候文召比我还上心,他自己养殖场里的活还没做完就跑过来我这边,每逢刮风下雨都给我打电话,让我做好巡视,注意蚂蚱的情况。现在,我这边的蚂蚱养殖也走上了正轨,发展的越来越好。”岗李村村民牛德旺说。
“马文召为人实在、踏实肯干,很多本村还有周边的群众都向他咨询养殖技术,市里的很多饭店也都和他合作,销售渠道也渐渐地打开了,小小的蚂蚱让马文召走上了飞‘蝗’腾达之路。”杨庄乡岗李村党支部书记谢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