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乡:一颗香菇的“七十二变”
一罐罐喷香的菇酱、一盒盒酥香的脆片、一瓶瓶醇香的菇酒……7月18日,记者在舞钢市杨庄乡见到这些产品时,一时很难将它们与“香菇”联系起来。
“可事实是,这些都是从香菇衍生而来的。”舞钢市杨庄乡金菇产业园总经理王晶告诉记者。
舞钢市杨庄乡具有悠久的香菇种植历史,上世纪70年代,杨庄乡就引进香菇种植技术在辖区内推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去年,该乡种植的8000余万棒香菇共产出1.6亿斤。近年来,当地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擦亮产业兴旺星,聚焦产业增效、食用菌增收,持续加大品牌打造,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在位于杨庄乡金菇产业园的酿酒车间中,几名工人正在将拌好的酒料装入缸中等待发酵。负责酿酒的孙师傅说:“咱们这酒都是选用优质原粮,经过粉碎、拌料、高温蒸粮、摊粮、加酒曲、入缸发酵等程序,随后用特制的酒箱将原浆送到亳州的大型酒厂中,由他们帮忙过滤、灌装、包装后再运回来。咱们的酒特殊就在于里面加了香菇,是真正的好酒。”
“香菇营养价值高,做成的脆片香酥可口,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王晶介绍,目前,公司基地有近一半的香菇棚供应脆片的生产。“今年我们还开发出了蔬菜脆片、草莓脆片、水果脆片,预计今年的销售量要翻一番。”
在杨庄乡叶楼村的有机肥厂内,车辆来来往往。“出完菇的菌棒变了个名字,叫废菌棒,对种植食用菌的农民来说,没了任何用处不说,还占地、污染环境。”有机肥厂负责人窦中华介绍,“废菌棒经过粉碎后加入牛粪、微肥、豆粕等,让其发酵变成上好的有机肥,有很多种植果树的群众来订购肥料,我们的肥料还供应给很多园林企业呢。”
不起眼的废菌棒经过处理后,变废为宝,有机肥厂不仅充当了“回收站”的角色,更美化了村庄环境。
在杨庄,一颗香菇实现了“七十二变”,既结出了鲜食的香菇,还能“酿”出美酒、“晒”出干货、“制”出脆片……小小的香菇,不仅积累着产品形态的“量变”,更带来了美好生活的“质变”。
“无论香菇产品如何多样,我们对产业帮扶的决心始终如一。”舞钢市委常委、杨庄乡党委书记常磊说。加大招商引资、帮忙对接银行、鼓励参加展会……近年来,杨庄乡推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香菇产业发展。如今,在杨庄乡,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企业遍地开花,依托成熟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经验,深加工企业逐渐落户杨庄,为杨庄乡食用菌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接下来,我们将打通杨庄香菇等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依托‘五星’支部创建,壮大集体产业,擦亮产业兴旺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