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典型案例(十一):构建“绿色咸宁”标准体系 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咸宁市围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流通主体、提升消费层级,相继出台《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咸宁标准”建设推进绿色崛起的实施意见》《咸宁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目标和方向,加大试点工作推进力度,构建“绿色咸宁”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动商贸流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主要做法
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由市直相关部门、6个县市区人民政府构成的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市政府牵头,周密制定《咸宁市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建设实施方案》。建立“月报”“季报”工作汇报制度,建立健全检验检测、监督抽查、认证认可相结合的标准实施评价机制。二是梳理融合现有政策,推动特色农副产品标准化工作与金融、商贸、农业等产业政策深度融合,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标准化工作成效作为咸宁市乡村振兴、质量强市创建等重要工作考核内容。三是制定促进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择优挑选试点创建第三方服务机构,划拨200万专项经费支持标准化试点城市创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
集中研究试点建设方案工作会
构建特色农副产品标准体系。紧密围绕试点建设任务与工作目标,结合咸宁市标准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将服务流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提高产业竞争力作为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度调研桂花、莲藕、茶业、茶油、麻花、枇杷等6个领域,科学梳理现行标准,构建以国家标准为引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主体,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覆盖育种育苗、种植、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流通、售后管理等供应链全环节的区域标准体系。研制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包装、储存、运输等方面标准子体系,以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强化商贸流通成效。
深耕赤壁青砖茶标准建设。联合中国茶业流通协会研制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实施规划,印发《赤壁青砖茶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标准的量化指标促进茶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具体化、可操作化、可考核化,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赤壁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推进种植绿色化,建成有机茶园3800亩、绿色防控茶园5万亩,入选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获得“欧盟通行证”。推进加工清洁化,建成标准化车间15个,清洁化智能化生产线18条。发布《赤壁青砖茶综合标准体系》及《赤壁青砖茶种植规范评定》《赤壁青砖茶鲜叶等级评定》等系列团体标准,明确赤壁青砖茶等级评定、标签标识以及溯源管理要求,设立准入标准,统一青砖茶公共品牌,支撑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
以标准引领商贸流通古镇旧貌换新颜。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在古镇规划开发建设中,采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恢复—管理体系—一般原则和要求》(ISO 37101)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采用《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标准指标体系》(ISO 37120)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予以完善。经过基础设施改造、文物保护修缮和业态布局发展,羊楼洞古镇旧貌换新颜,笑迎天下宾客,1250米长的明清石板街聚集商铺100多家,厘金局、邮局、羊楼书院、盒茶帮、广济堂药铺、阜昌茶庄、新泰茶厂等7处展示类店铺再现“万里茶道”辉煌景象。
取得的成效